股票配资股票
1905电影网专稿 据票务平台统计,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6天,4次票房逆跌(单日票房较前一日不降反增),预测总票房从上映首日的4亿+,持续翻倍上涨至目前最新预测的13.5亿。
《浪浪山小妖怪》的前身是2023年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的第⼀集《小妖怪的夏天》,以20分钟的短片片长,讲述浪浪山底层小猪妖遭遇职场压榨却心怀善念的故事。
原班团队将其拓展为近120分钟的电影长片,在保留“打工人共鸣”本味的同时,更赋予小妖怪更壮阔的英雄旅程,由“短”到“长”,进一步实现破圈之路。
“短改长”电影基本有两大类别:
一类是从短片改成长片。导演根据自己的高口碑短片创作成长片,除了《浪浪山小妖怪》,近年来的类似项目还有《落凡尘》和《不说话的爱》;另一种情况是新导演通过短片练手、试错,同时吸引投资,赢得能够拍摄长片的机会,《爆裂鼓手》便是全球知名的案例。
暑期档影片《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也是如此,导演周璟豪在2021 年北影节创投训练营拍摄了体育竞技题材、关注女性成长和母女关系主题的短片《洛桑》,获得业内瞩目,得以推动完成这部有着相似表达的院线长片。
另一类是从短篇小说改编成长篇电影。动画《聊斋:兰若寺》源自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影片将原著中的5个故事篇章搬上大银幕。《刺猬》《河边的错误》《一个和四个》《塔洛》《不成问题的问题》等佳作,也都是改编短篇小说。
“短改长”的电影,在创作上需要面对什么,应该做对什么?《浪浪山小妖怪》等暑期档影片,提供了新的解答。
01
从短片改为长片,在创作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能否有足够充实的故事内容支撑起符合长片的叙事条件和表达需求。
据《浪浪山小妖怪》导演和编剧於水介绍,影片最早的故事大纲是在短片结构里进行扩充,增添新的角色,放大浪浪山里的大人物争斗和小人物生存困境,基本没有脱离短片的核心范畴。
但发现此举仅是“原地踏步”,最终方案大胆突破:让四个草根小妖怪假扮唐僧师徒,开启一场荒诞又悲壮的西行冒险。这一设定既保留了短片的世界观框架,又通过身份错位制造精彩的戏剧张力。
短片里,小猪妖的底层遭遇与受到职场压迫的打工人群体形成强烈共鸣。长片继续通过小猪妖和同伴的处境,呈现职场剥削梗,强化与现实生活的关联。
《浪浪山小妖怪》更巧妙借助《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的闯关模式,将其移植至小妖怪身上。他们离开浪浪山、仿照西天取经路线,在原著劫难情节的缝隙里历经成长和蜕变,同时没有影响和改变《西游记》的原貌。
借由小妖怪离开浪浪山、仿照西天取经的历程,影片清晰构建近似好莱坞类型片经典的故事模型——英雄之旅,启程、试炼与变化、归来的三个模型阶段也在片中一一彰显:
在启程阶段,小猪妖因刷锅得罪上司,他集结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说服伙伴假扮取经团,成佛躲避追杀;
在试炼与变化阶段,他们历经磨难和考验,借“齐天大圣”名号吓退犬怪、帮助村民消灭鼠精,收获同伴的友情、家人的温情、村民的善意,经历从“无名之辈”到“无名英雄”的态度转变,合力打败小雷音寺的黄眉怪,解救童男童女;
在归来阶段,虽然四小妖化作原形,失去妖力,却完成了从“利己”到“利他”,从“小我”到“大我”的精神变革与价值升华。
监制陈廖宇说“如果短片在讲小人物的觉醒,长片就是在讲觉醒之后怎么做。”可以看出,短片侧重揭示“难以活出自我”的本质真相,而长片是在短片基础上深化表达“如何活出自我”的可能性。
“英雄之旅”的叙事模式让短片变长片有了合理充足的内容空间,同时丰富场景版图和电影化的视听空间,600人团队绘制1800组镜头、2000余张场景图,将短片水墨风升级为“大处写意,小处写实”的电影美学体系。
当然,《浪浪山小妖怪》并非完美。根据反馈,有部分观众认为四小妖初期冒险的篇幅过多,而大战黄眉怪的前期铺垫不足,冲突力度不够,小妖怪选择自我牺牲的转变也缺乏具有感染力和支撑力的动机。
但整体而言,影片以豆瓣8.6分、预测票房12亿的成绩证明,它没有辜负爆款短片累积的喜爱和期待,延续、夯实了这一动画IP的高品质。
02
相比短片扩编,小说的篇幅内容选择,也是电影改编的一大难点。
比如,马伯庸的中篇小说《长安的荔枝》在2025年同时推出剧版和影版,两个版本伴随出现“剧版长、影版赶”的评价。
对于剧版,7万字的内容拍成35集的体量,使其陷入“注水”的争议。影版《长安的荔枝》紧扣运送荔枝的主线和讽刺揭露权力腐败的立意表达,高度还原小说精髓。不过,对11天千里速递荔枝的具体方案和艰辛过程的削弱和简化,也被观众诟病。
短篇小说的字数更短,通常在五千至一万五千字之间,结构精巧、情节精炼、人物集中,改编电影就要增补人物弧线、扩充留白情节、拓展未写明的潜文本。
所以,短篇小说改编电影同样面临复杂的尺度博弈——如果扩写不够,可能导致内容单薄,如果扩写过度,可能不符原著精神,找到两者的平衡点至关重要。
《河边的错误》作者余华曾赞赏电影版创作,通过影像化的手法显现他没有写明的小说内容,并精准拍出小说里的恐惧氛围和人物的恍惚精神,抓住了神韵。
暑期档动画《聊斋:兰若寺》取材《聊斋志异》,它没有单独选取一篇短篇小说进行扩编,而是选择另一种方案——多篇组合。
影片以蒲松龄井下评书为主线,以“情”为主题,串联《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五个原著篇章,用类似单元剧的方式形成一部完整的电影。
这五个古代故事经由动画进行现代化解构,每一篇章都尝试了不同的极致画风,注入不同的情感共鸣,有效避免了单篇故事内容薄或抻长易出现“注水”的问题。
可是与此同时,“短拼长”的架构暴露了兼容的难题:前两篇侧重童趣,后三篇侧重成人情感,虽然迎合了儿童和家长的不同观影需求,但前后风格明显割裂,如同“一部电影割裂成少儿频道与午夜场”。
《聊斋:兰若寺》在转译、激活文化经典和动画技术探索方面值得称道,短拼长导致的问题,可为追光动画的未来创作提供新的思考。
无论是短片改成长片,还是短篇小说改成长篇电影股票配资股票,提炼原作的内容精华和思想锐度,重构满足电影叙事规律、符合电影视听基因的全新生命体,是短改长的真谛。
星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