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股票配资股票,广州市花都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顺利通过审查,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同意。至此,广州市7个涉农区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均已获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入深入推进实施的“快车道”。
花都区获批3个方案为广州市花都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广州市花都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炭步镇单元)、广州市花都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赤坭镇单元)。
一起来看看,花都区如何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乡村实现集约发展、产业融合、民生改善与生态增效的全面振兴。
挖潜空间集约用地
以新质生产力塑造土地增值“共富卷”
广州市聚焦村镇工业集聚区低效存量用地盘活再利用,系统破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的关键难题,通过综合性政策“组合拳”精准赋能,以构建“1+N”政策体系为核心抓手,有效激活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的内生动力。
例如花都区,截至今年7月,集中统筹推进升级改造项目共21个,其中广州花都时尚智造产业港村镇工业集聚区等9个项目入选市级试点,数量居全市首位,纳统金额合计约16亿元。目前11个项目已实际动工,通过整治工作预计可盘活用地达1700亩。显著提升土地利用效能,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花都区时尚智造产业港村镇工业集聚区(建设中)
花都区秀全街岐山村村镇工业集聚区(建设中)
统筹要素双向流动
以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发展“振兴卷”
以实现“土地增值、村民增收、集体增效”为目标,广州市持续探索区、镇、村、企多方合作,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村民受益”的共建共治共享方式,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道,破解乡村产业用地落地难等问题。
例如花都区蓝田村通过“点状供地+多方合作”破局,以“山、水、林、田、花”为基底,联动蓝田古村风貌带、传统农业带、现代农业体验带、九曲画廊生态观光带的全域发展,创新打造“点状供地+预支留用地”落地模式,引入蓝田紫林童心世界乡村产业,村企合作打造农旅产品小集市,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赤坭镇竹洞村整合历史矿湖及周边土地共300亩,建成5.3公里环湖碧道,打造环境优美的竹洞湖景区。狮岭镇联合村通过集体土地整备、历史用地确权等创新模式焕发土地活力,预计实现村集体收入增长超10倍。
花都区蓝田村
花都区竹洞村
实施耕地全流程管护
在金色田间书写群众增收“民生卷”
广州市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在不断优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布局的同时提升耕地质量,解决产业空间与耕地保护矛盾。
例如花都区创新实施“政府主导+国企实施”耕地全流程管护模式,通过划定56个耕地集中整治区和3个示范区,保障粮食安全并助力重点项目落地,预计可新增9137亩耕地。
其中重点实施的花东镇耕地集中整治区及花山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通过田块归并、土壤改良等措施,推动耕地数量增加与集中连片“双提升”,整治后,预计可新增耕地1280亩、农业生产效率预计可提升30%以上。
花都区耕地集中整治区
坚持“两山”理念转化
在林森曲径中描绘绿美增效“生态卷”
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要求,广州市以生态修复与环境提质为重点,多维度改善区域生态质量。花都区以九龙湖示范点为引领,推动“农林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推进4.4万亩森林面积提升工程,新建和改造油茶林1300亩,乡村绿化建设2700亩,打造30公里森林步道。
同时,针对现状采矿用地,统筹地类优化与生态修复,通过实施矿坑复绿工程,腾挪建设用地空间,活用政策红利进行约400亩用地指标流转,预计指标收益约2亿元,该部分收益可用于反哺花都区公益性项目的建设,推进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从“低效闲置”到“高效流转”,切实将资源增值转化为民生福祉。
花都区九龙湖示范点
花都将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土地增效”与“生态增绿”同频共振,奋力实现“产业升级”与“村民共富”双向奔赴。
南方+记者 周甫琦股票配资股票
星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